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康养资讯 >
深度解读:中国老人旅居康养现状、特征与趋势(万字长文详解)
来源:新华养老週刊  2024-06-06 10:19:39  (编辑:)
在人们普遍关注老年抚养比攀升、养老负担加重等养老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老年人消费快速增加、老年人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等新趋势,特别是在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健康有活力的诸多老年人,选择如同像候鸟一样前往气候宜人的异地开展避寒旅游或者避暑旅游。


“旅居生活”成为近些年休闲度假市场或者老年人旅游市场喜闻乐见的健康养老新风尚,助推了海南、贵州等避寒和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催生了第二居所、养老酒店、养老度假村等兼具养老和度假功能复合型旅游项目的快速涌现。
当前有关老年人旅居康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面对中国老龄化还将持续加深的未来趋势,对一度快速发展的老年人旅居康养进行较为系统化、全面化的梳理和研究,研判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就非常有必要
640.jpg
-01-


老年人旅居康养概述


(一)什么是旅居康养生活


简单地来说,旅居生活是人们前往异地停留并居住一段时间的经历。根据中国旅游统计,游客是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的群体。

2015年12月,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年宜居养生委员会发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T/CSI 0003~2015)提出,旅居养老是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城镇旅行并居住,单次旅居时间超过15日;在旅居过程中,享受各类适老服务,进行养老的生活模式。如果没有特别区分,本文将“旅居康养”和“旅居养老”视作同一概念。虽然该标准没有对单次旅居的时间上限进行界定,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不会超过12个月。旅居生活隶属旅游活动的范畴,往往是在外地停留较长时间的旅游活动。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习惯与中青年等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老年人外出旅游,一般以健康养老为主要目的,其中那些有着良好家庭经济基础的老年人,选择了旅居康养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一般是旅居康养的主体。上述标准还对旅居老年人进行了界定,认为旅居老年人是年龄为55周岁至80周岁的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活力老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国际通行标准,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上述标准可能考虑了中国女性55岁退休的情况。本文认为凡是60周岁以上开展旅居康养的老年人都可以视作旅居老年人的范畴。

(二)老年人旅居康养特征

在中国,从近些年老年人旅居康养的快速发展情况看,表现出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一般游客旅游活动的一些不同特征。

1. 通常表现有在异地的安定居住

一般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选择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度假村等短期租赁性质的住宿形式过夜,旅游活动集中在景区,一般不与社区居民有长期的日常接触。而老年人旅居人群往往选择第二居所、共享住宅、长租公寓、养老社区、养老酒店、养老度假村等可以长期居留或者配套健康养老功能的住宿形式居住,直接购买第二居所享受本地生活是旅居人群与一般游客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比如三亚、北海、西双版纳、秦皇岛等重点旅居目的地的住宅大量为外来人群所购买。旅居人群与本地居民存在较多的交往和接触。

2. 比休闲度假更为长期的异地体验

从新世纪以来,推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就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休闲度假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相比,具有停留时间长、花费高以及体验深的特点。观光旅游以一日游为主,一般不超过2~3天;而休闲度假旅游往往在2~3天以上,一般也不会超过15天。旅居生活明显是比休闲度假更为深入的旅游体验。

根据有关专门调研统计,2017年,前来三亚的旅居群体人均逗留高达101.6天,人均天花费156.72元。三亚旅居群体的人均总花费高达16000元,高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平均花费,如果再计算第二居所的购买成本,均摊下来的每次旅居花费将会更高。

3. 宜人的气候条件是旅居康养的首要考量

旅居群体之所以被称为候鸟旅游者,主要因为像候鸟一样在冬天前往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避寒,夏天前往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避。东北人在冬天选择前往三亚避寒旅游可以说是开启旅居生活的典型代表事件,近些年,南方以及火炉城市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北方或者高海拔地区避暑,也迅速变得流行起来。冬天和煦、夏天凉爽、空气清新以及生态环境优异的地区成为老年人最为青睐的旅居康养首选目的地。

4. 缓解慢性病困扰是旅居康养的主要动因


老年人普遍为腰腿疼痛等骨关节病,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所长期困扰,而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优异的生态环境对于缓解老年人的诸多慢性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老年人通过开展旅居康养,缓解或治疗病痛并期望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诉求决定了旅居康养异地停留时间长,优先考虑气候条件以及直接购买第二居所等方面的突出特征。
640.jpg
-02-


老年人旅居康养发展现状


(一)国家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老年人旅居康养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不论是从养老的角度还是从旅游的角度,国家都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

同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014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201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提出,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

为了贯彻相关文件和规划的精神,2017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7〕30号),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直接对健康旅游的发展进行部署,而老年人旅居康养属于健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龄化进程速度快为旅居康养发展奠定前提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明显短于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以及德国的40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呈现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显著特点。


640 (2).jpg


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一般拥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开展旅游活动,伴随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而老年人旅居康养是老年人旅游大市场的高端化细分市场。2018年城镇65岁及以上国内游客占城镇出游人数的4.95%,有2.04亿人次;农村65岁及以上国内游客占农村出游人数的3.8%,有0.54亿人次。两者合计有2.56亿人次,占到当年国内总出游人次的4.62%。

2019年,携程发布的《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显示,65%的老年出游用户每年出行3次以上。飞猪数据显示,2019年,“60后”银发旅游群体的旅游消费金额整体是“00后”的3倍。按照每位老年人一年平均旅游3次,每次消费1600元计算,中国老年人旅游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根据有关统计,当前老年人旅游在外停留时间超过7天的能占到39.4%,如果按照在外停留超过15天的能占到6%,那么粗略估算,当前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的规模已经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年。

(三)自理老人或介助老人是开展旅居康养的主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分类,60~74岁称作年轻老年人,75~89岁称作一般老年人,90岁以上称作长寿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把老年人划分为自理老人(self-helping aged people)、介助老人(device-helping aged people)、介护老人(under nursing aged people)、失能老人(disables aged people)等类型。

其中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是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备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是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而失能老人是至少有一项日常生活自理活动(一般包括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上下床和室内走动这六项)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年人。其中60~74岁的年轻老年人一般属于自理老人或者介助老人,75~89岁的一般老年人一般属于介助老人、介护老人或者失能老人,90岁以上的长寿老年人一般属于介护老人或者失能老人。

近些年来,年轻、一般及长寿老年人占比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20年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3.97%、4.43%和0.33%(见图2),其中年轻老年人已经高达1.97亿,远超日本的总人口数(约1.26亿)


640 (3).jpg

中国的老年人即使有条件在养老机构养老,受传统思想影响,一般也不会离儿女太远,因此一般或者长寿老年人如果丧失自主行动能力,很少选择异地养老机构养老。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开展康养旅居生活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为60~74岁的自理老人或者介助老人,即使自理老人前往异地旅居康养,也经常在子女的护送或陪同下前往。如果暂不考虑开展旅居康养的经济能力因素,年轻老年人数量可以看做当前旅居康养市场的最大潜在市场规模。
(四)形成冬季避寒和夏季避暑两大旅居康养市场
由于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直接决定了旅居康养群体的来源地和目的地,从气候条件看,冬季时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城市,云南及福建南部地区有着最温暖的冬天,适合避寒;夏季时黑龙江、吉林、北方沿海城市,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地区气候凉爽,适合避暑。
当前,已经形成冬季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城市人群前往海南以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的避寒旅居康养以及夏季南方火炉城市、珠三角等城市前往东北、贵州、云南以及西北地区的避暑旅居康养市场。

近些年,避寒旅居康养的目的地从原来的海南、北海,迅速向青岛、烟台、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厦门、珠海等城市或地区扩展;而避暑旅居康养目的地由原来的秦皇岛、承德、大连等老牌避暑旅游目的向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贵阳、六盘水、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等城市或地区扩展。

自从出现雾霾天气问题以来,环保部从2014年开始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率先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开展空气质量监测。从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环境状况公报,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普遍集中在南方,而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普遍集中在北方(见表1)。由此形成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群体向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城市开展旅居康养的大潮流。

640 (4).jpg

当前,总体来看,避寒旅居康养市场占据旅居康养市场的主体。
从作为旅居康养大本营的最主要目的地海南的情况来看,据统计,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琼“候鸟”人数有164.77万人,约为海南户籍人口总数的17%。其中,三亚“候鸟”数达41万人,占全省“候鸟”总数的24.9%,约为三亚户籍人口(58.56万人)总数的70%;海口“候鸟”数27.2万人,占全省“候鸟”总数的16.5%。三亚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过夜游客83.32万人次,实现过夜游旅游收入102.33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三亚的旅居康养群体原来以东北人群占主体,三亚一度也有“黑龙江三亚市”的称谓,而近些年开始出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老年人群体快速增长的趋势。
(五)中医药、森林和温泉康养呈现三足鼎立态势
近些年,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和温泉康养旅游的发展,这三大健康旅游产品形式也获得有老年人旅居群体的广泛认可。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养生方面的独特作用,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等。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为了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的快速落地实施,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6〕87号),曾经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的目标。
2018年3月,两部门还正式公布了北京昌平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等73家单位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在国家的推动下,北京、海南、广西、四川等中医药资源丰富省份也纷纷行动,比如早在2011年,北京就出台有《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议方案》和《北京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2020年四川省还认定岳池羊山中医药养心谷等6家单位为“2020年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都江堰问花村中医药特色养生花海等6家单位为“2020年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为了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结合,2019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林改发〔2019〕20号),提出有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建立森林康养骨干人才队伍,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的发展目标。
同年7月,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申报工作。2020年3月,又正式公布了107家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推动,贵州、湖南、四川、陕西等省份也积极开展行动,比如贵州等省份还专门编制《森林康养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构建“一核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到2025年,全省将提升建设森林康养基地70个,森林康养步道达到300公里的目标。如果说中医药健康旅游以中医药的保健疗养为核心内容,而森林康养旅游主要依托森林负氧离子高等优异的生态环境,可以针对老年人开展散步、打太极拳等体育休闲活动为重点内容。
温泉旅游以健康养生为特色,集旅游、休闲、会务等功能于一体,已成为21世纪旅游度假的一大热点。
如果说中医药健康旅游和森林康养旅游等产品形式主要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推动下而快速发展,那么温泉康养旅游更多的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而快速发展。中国温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中国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目前已发现全国共有地热温泉3700多处,主要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藏南-川西-滇西、台湾、东南沿海和胶东、辽东半岛水活动密集带,其中,云南1015处,西藏677处,四川354处,新疆、广东300处左右,山东20处左右。在北京、广东、福建、东北、四川等温泉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温泉已经成为旅居康养非常重要的单一产品板块。
老年人泡温泉有利于缓解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特别是能够防治胃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目前全国已经涌现比如四川螺髻九十九里、南京汤山温泉、内蒙古阿尔山温泉、吉林长白山聚龙温泉、腾冲热海温泉、岭南中山温泉等一批著名的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
温泉旅居康养项目一般以温泉疗养院、温泉度假村、温泉主题酒店、温泉养老社区等形式存在,近些年还涌现有诸多温泉主题的住宅项目,作为第二居所的形式,往往为中老年人基于旅居康养的目的而购置。


(六)老年人旅居康养项目的类型开始变得多样化
关于旅居康养项目的类型,有着多种划分方法,比如有的将其划分为资源突出型(“暖冬”/“避暑”旅居度假产品)、功能突出型(养生养老旅居度假产品)、主题突出型(田园式、文艺式旅居度假产品);有的将其划分为文化养生型、长寿资源型、中医药膳型、生态养生型、养老综合型、度假产业型、体育休闲型、医学结合型等类型。
不论如何划分,相关旅居康养产品之间经常存在一定的交集,这是由于旅居康养项目经常存在一定的功能复合。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冬季避寒旅居康养、夏季避暑旅居康养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和温泉康养旅游等旅居康养形式之外,第二居所旅居康养、共享住宅旅居康养、乡村民宿旅居康养、宗教文化旅居康养、长寿主题旅居康养等形式也表现的特别突出。
第二居所是以游居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式居所。
第二居所与第二套房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二套房往往是以投资性购买为主要目的,而第二居所以旅居生活的真实需求为支撑。虽然人们开展旅居生活不一定通过第二居所而实现,然而购买第二居所可以看做是中国旅居生活正式开启的核心标志,也是旅居康养生活的关键特征。
中老年群体是购买第二居所的主力军,一般都是基于将来或当下旅居康养的目的。第二居所还经常以旅游地产的面目出现,主要集中在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的沿海城市,比如三亚、海口、北海、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等。有的在三亚购买第二居所的购房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在三亚买了一套房子,毕竟我买这个房子现在是作为旅游度假,以后还要用来养老度假的。”这道出了诸多中老年群体购买第二居所的普遍心声。
共享住宅旅居康养是主要依托城镇空置住房发展起来的旅居康养形式。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城镇住房空置率高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根据相关调查,2013年中国城镇家庭空房率就已经高达22.4%。近些年来,中国城镇住房空置率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为空置住房的在线出租创造了条件。以住宅共享或空房在线出租为主营业务的服务平台途家网在2011年成立,小猪短租在2012年成立。2016年全球最大的住宅共享服务平台爱彼迎(Airbnb)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受疫情以及水土不服等方面的影响,2022年6月,爱彼迎开始退出中国市场,相关房源已经大部分迁移至途家网。
在线住宅共享平台的发展助推了旅居生活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一些优秀旅游城市的共享住宅为老年人旅居康养群体所青睐。通过住宅共享平台开展旅居康养,一般发生在暑假、寒假或者“黄金周”期间,子女、儿童经常陪伴老人一起出行,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同行是老年人共享住宅旅居康养的突出特征。
乡村民宿旅居康养是主要依托乡村民宿而发展起来的旅居康养形式。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从2011年至2021年,城镇化率由51.3%迅速提高到64.72%。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开始出现宅基地大量空置的情况。粗略估算,当前全国农村宅基地的平均空置率已经在10%以上。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宅基地空置率往往更高。
在此情况下,一些投资者开始前往乡村开办民宿,首旅寒舍等投资运营乡村民宿的专业机构开始出现,一些OTA也纷纷租用农村宅基地开展乡村民宿的连锁化经营,还出现莫干山等精品民宿的集聚区。乡村民宿距离城市客源市场近,租住价格便宜以及凭借静谧、清新的田园环境开始吸引大量旅居康养老年群体进驻。
如果说第二居所主要承载的是避寒旅居群体,那么乡村民宿主要承载的是避暑旅居群体。比如笔者曾经调研的贵州安顺西秀区的大坝村通过旧村改造,村民全都搬上了小洋楼并纷纷开办民宿,每到夏季吸引重庆、成都等火炉城市诸多老年群体前来居留。
宗教文化旅居康养是依托宗教文化资源而开展的旅居康养形式。
中国佛教、道教信徒颇众,佛教和道教文化蕴涵有深厚的健康养生内涵,道教整体就是讲究通过养生修炼追求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些老年、高知等群体参禅悟道,沉迷佛教或道教的养生文化。
围绕宗教文化圣地,比如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佛教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青城山、崂山等道教名山,开始聚集以禅修、辟谷等为主要形式的宗教文化旅居康养群体。还有北京的凤凰岭龙泉寺的高知群体禅修、陕西终南山隐士苦修,经常成为热点讨论话题。
有新闻报道称,在终南山有五千多位隐士藏身修炼。在隐士的带动下,吸引一批避世型旅居群体的前往。宗教文化旅居康养群体经常贴有出世、清修、雅居的特有标签。西双版纳是南传佛教圣地,笔者曾经调研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就包括有上座部佛教禅修旅居板块,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一些高知或老年群体经常每年前来静修。

长寿主题旅居康养是一些长寿老人资源丰富的地区凭借长寿之乡的称号而开展的旅居康养形式。

从2007年开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开始评选中国长寿之乡,2019年还发布了新一届《长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T/LXLY 0001~2019)的行业标准。截止2019年,已经认定了82家中国长寿之乡,其中广西省独占30家。广西巴马、广东蕉岭、海南澄迈、江苏如皋、四川彭山等长寿之乡已经获得有广泛的知名度。

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有关长寿之乡的研究认为,比如巴马长寿现象受当地的地磁、空气、水、阳光、食物等环境的综合影响,地球的一般地区地磁约在0.25高斯,而巴马高达0.58高斯。

这些长寿之乡凭借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旅居康养项目,人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前往长寿之乡生活,能够如同长寿之乡的长寿老人一样高寿,这些长寿之乡受到一些老年人旅居康养群体的广泛关注。

640.jpg
-03-

老年人旅居康养发展趋势

老年人旅居康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长期以来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总体水平较低,适宜开展旅居康养项目的地区囿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力有限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老年人旅居康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规模开展。同时也需要看到,系列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解决,影响老年人旅居康养进一步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总体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预期。

(一)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将快速复苏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旅游市场造成重大冲击,可谓是改革开放旅游业快速起步发展以来的最大冲击。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下降52.1%和61.1%。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32.4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虽较2020年有所恢复,但仍比2019年下降46%和49%。由于担心新冠病毒对有慢性病、基础病的老年人容易造成危重症的担心,近三年来,老年人旅游以及老年人旅居康养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只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并呈现增长态势,即使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目标,依旧有理由相信旅游消费有着比以前更大的规模潜力;即使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基尼基尼系数高的情况短期内难以缓解,中国依旧拥有支撑旅游发展的大规模高消费群体。旅游需求以及老年人旅居康养需求当前处于全面的压抑状态。虽然难以期望旅游消费和旅游市场规模在短期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程度,不过旅游市场恢复反弹的斜率很有可能超出预期。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中长期看,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二)旅居康养的老年人规模还将不断增多
中国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进程之中。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相关预测,到2035、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3.27亿和3.93亿。老年人人口数量还将快速增长,因此,旅居康养的老年人潜在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同时,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了77.9岁,增加了1岁(见图3)。根据相关目标,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3岁;到2030年,达到79岁。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在异地能够方便享受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将会出现更多的一般老年人甚至长寿老年人也会参加旅居康养的情形。
640 (5).jpg

(三)乡村旅居有望逐渐占据旅居康养主体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城市近郊的乡村地区将成为开展旅居康养的主要地区。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2%左右。若按照14.3亿总人口规模计算,届时只有4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关键需要实现城乡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其中推动城镇居民能够向乡村的自由迁徙流动最为关键。当前中国城镇的中高收入、老年人等群体渴望回归乡土田园的倾向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

上世纪60年代,日本面对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导致的乡村衰退问题,对影响城乡之间人员自由流动的做法及时进行调整,实行“户随人走”的宽松户籍管理制度;适应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的趋势,对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实施“二地域居住”政策,有效推动了城镇人口前往乡村工作和就业;为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日本曾经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并引导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打造“市民农园”,满足城市居民利用农民闲置的土地开展农事等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加剧以及制约城镇居民向农村迁徙体制机制障碍的不断削减,将有利于释放城镇老年人前往乡村旅居康养的庞大需求,老年人在城市近郊旅居康养还能够保持与城镇子女以及人际网络的紧密联系,因此有望成为旅居康养的主流模式。

(四)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高质量开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大力提高社会保障的均等化水平,比如从2014年到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等,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起来。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健全,截止2020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28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07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793亿元,基金支出60197亿元。截至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近些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数量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旅居康养的保障水平。

近些年,国家还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发展。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22〕25号),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医养签约近7.9万对。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国联网和异地结算的全面实现,将有利于刺激更多老年人开启旅居康养生活,将有利于促进适宜开展旅居康养的地区建设更高质量的旅居康养产品体系。

Copyright ©2023 生态康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787 京ICP备2023037282号-1

老年用品入库展示
合作协议
立即下载
中国老年人才网优品库
入库申报书
立即下载
中国生态康养网优品库
入库证书
立即下载
生态康养文旅用品推荐表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