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从4个方面26项条目明确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具体举措,以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且老龄化速度快,但这也形成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巨大空间。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概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场景、个性化需求蓬勃兴起,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渗透公共服务、老龄产品、文化生活等领域,进入老年群体的生活,是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搭建起了智能化、个性化应用场景,让老年群体办事更为便捷、生活更为丰富,能够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上,数字技术能够降低企业主体和老年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群体在用餐配餐、购物消费、旅游出行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在公共服务上,政府部门、社区、医疗机构等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各类办事、就诊等场景,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等待时间,提高老年群体办事、就医等的体验感。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医院已经成为就医问诊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县区覆盖率达100%,远程医疗协作网已覆盖所有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这为老年群体的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带来了便利。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拓宽老年群体服务新场景,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激发银发经济市场空间。
新技术蓬勃发展和迭代演进是产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并应用,诸多新产品新产业蓬勃发展,类似智能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分析机构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470万台,同比增长7.5%,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达353万套,同比增长9.6%。这些新型设备的广泛使用,将会在老年群体的日常健康监测、家务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能将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记录、评估并及时反馈,降低老年群体突发疾病的风险,提高突发风险的应对能力;家用机器人的应用能够为老年群体提供日常打扫、做饭等服务,减轻老年群体的负担,而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将会促使家用机器人兼具陪伴等功能。数字技术发展为新产品开发应用提供了支撑,丰富了老年群体产品选择和产品体验,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点。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满足老年群体物质富裕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老年大学兴起、老年教育资源库建立等实践正是丰富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生动体现。数字技术广泛使用,既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创作,又便捷了文化内容的获取,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体多维度的精神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4.3%,我国老年网民规模为1.51亿人。在数字化时代,短视频等内容不断兴起,人人皆可为导演、人人皆可为主角,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制作短视频,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短视频行业新的“流量池”。不仅如此,借助社交软件等,老年群体能够跟子女、朋友等实现实时互动交流,跨越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物理障碍,提高了老年群体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升银发经济的内涵品质。
当然,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银发经济也需要关注数字鸿沟、网络诈骗、数据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等主体既要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但又要降低数字技术门槛,加大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推出更加适应于老年群体接受的产品和服务,消除老年群体的数字技术焦虑。从风险防范而言,政府部门应加强数字技术监管,持续提升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尤其对老年群体等重点对象加强预警和风险防范,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应用及流通的法律法规体系,让老年群体能够更为安全地享受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数字技术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肖文、潘家栋,分别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责编:郝帅、杨迪)